齊魯網 3月8日訊
6日,全國人大代表、軟控股份董事長袁仲雪做客山東廣播電視臺北京融媒體演播室,就推進高端人才引進、促進中國制造蓬勃發展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等問題與觀眾、網友互動。
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,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,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,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。要啟動一批新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,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國家科學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,培育壯大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。總理的這番話,說到了袁仲雪代表的心坎上。
今年兩會,袁仲雪恰好帶來了建立橡膠科學與工程技術國家實驗室的建議。他希望高層能夠重視橡膠這一材料的應用,并將其作為國家未來重大戰略材料進行研究。“因為橡膠無處不在,從上天、下海,到汽車、到高鐵,所有的重大裝備,發動機、火箭,都離不開這個材料。”這樣就可以把民營企業有時候不可操作的,比如說從石油到化工到鋼鐵到橡膠材料、合成橡膠材料、天然橡膠材料,到一些補強劑、助劑等等,甚至是交通運輸,汽車,都可以綜合起來,放到一個實驗室里。因為現在的科研,不是單純就一臺設備、一種材料進行研究,而是集成度越來越高,橫向協同越來越多。這就需要從國家高度上來抓,具體操作,則完全可以采取市場的科研模式。
他以軟控承建的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例指出,中心缺少石油層面的技術,同時也缺少化工方面的人才與技術。“其實我國有這樣一些松散的研究機構,但都處在不同的水平,沒有集中起來,沒有國家級的這樣一個機構。”因此,袁仲雪建議國家下力氣進行整合,讓這些松散機構集中起來做大事。他還提到有關部門應該注重引進高端人才,“要建立國家層面的重點實驗室的話,我們國家現在不缺這種技術人員,但大科學家、大技術家還是很缺的。”除了人才問題外,他認為政府也應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,以推動國內橡膠產業轉型并在國際上有所作為。
關于目前橡膠行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,袁仲雪指出,行業下行壓力很大,輪胎產量過剩,而且遭遇到國外的“雙反”和技術門檻,主要是因為國內的輪胎產品技術含量不高;此外,在前期改革開放以后,國家的很多政策、標準、制度沒有跟上,比如沒有強制檢驗的政策。他希望政府盡快出臺相應的措施,因為輪胎不僅是消費品,還是安全產品,承載著人的性命。至于機遇,也是市場倒逼出來的,很多企業也已意識到了,必須進行基礎性研究,不能僅僅是產品研究和模仿,須要采用新的技術、新的工藝、新的裝備,包括一些信息控制系統,加上互聯網的應用。現在,很多企業已不得不研究怎么才能滿足下一輪產品、市場的需求,就是要投資在研發上。
關于如何振興中國橡膠產業,袁仲雪認為,整個產業要形成協作的文化,增強產品底蘊、技術底蘊、文化底蘊。15年的時間,中國橡膠產業從一個嬰兒一下子就變成了一個龐然大物,現在橡膠的消耗量是世界第一,產品的數量也是世界第一,這么短的時間,以至于橡膠輪胎工業化還不是很成熟的時候就到了市場化,市場化還不成熟的時候,就到了商品化,以致于很多市場規則、商業文化和工業文化,還了解得很不透,其結果就是,大家一起來搶市場,只要有效益,就拼命擴大規模,根本沒有一種協作的文化;大家也都沒有很高的信譽,也不守基本規則。所以,國家發展迅速是個好事,但是這其中,文化底蘊、產品底蘊、技術底蘊、協作底蘊都太薄弱了。
在分享自身的從業經驗時,袁仲雪講到,一代代的“橡膠人”都有一個夢想,就是怎么能把中國的橡膠做強做大。“雖然過去三十年,我們發展得比較粗獷,出現了很多問題,但是畢竟發展起來了。我們認為,要做強,首先要做大,由大變強更容易。如果你原來連做都沒做,一步到位就要做強,這是很難的。因為做大了以后你有市場的認識,產品的認識,制造的認識,有了這種認識,有了這種文化、感覺,你就知道怎么能做強。當然,由大變強,肯定要把贅肉去掉一部分,要減肥,這是很痛苦的,因為有習慣的改變,還有境界和高度的轉變,要有壯士斷臂的勇氣。然后,要加強基礎科研,一個成功的項目,往往要經歷若干失敗,最后走向成功,是很不容易的,還得耐得住誘惑,鐵了心要做這件事。”
袁仲雪指出,橡膠和輪胎是人類的剛性產品,也是戰略物資;人類離不了橡膠,這是一種文明。所以,“我們認為做這件事是很有意義的,作為一個中國的橡膠人,都會感覺到這個使命是很偉大的,努力、痛苦的奮斗經歷,還有現在轉型的陣痛,一定會過去的。未來5年,中國橡膠產業在國際上也肯定是有所作為的,有地位的。”